——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2-08-29 15:45:51
一、实施背景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汇聚“金砖+”国家教育力量,既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学科布局,又直面各国经济建设主战场与民生建设大领域,高效衔接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助力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的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递交加入金砖创新基地产业创新联盟的申请,计划开展面向金砖及“金砖+”国家的旗舰型人才培养计划,为金砖及“金砖+” 国家合作发展储备更多优秀人才,为推动金砖及“金砖+”国家 规模化培训新工业革命人才奠定基础,以人才培养领域合作引领金砖国家务实合作和产业升级,促进金砖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二、申报优势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百余年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驱动”的教育理念,“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更加凸显,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优势更加突出,“学在哈工大”的美誉被赋予了新的浓重底色和时代内涵。从载人航天、“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问天”升空,哈工大瞄准国家“卡脖子”难题集智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成果,持续助力航天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
哈工大金砖国家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为改进全球人才供给、人才培养及人才使用贡献方案,以学校自身优质工科教育资源奠定全球人才服务的金砖基石,以“对俄引领,全球覆盖”的校际合作交流平台提高全球人才创新的金砖动能,为推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全球发展铺设“金砖快线”。哈工大聚焦“数字时代”金砖国家人才需要,整合“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研究面向金砖及“金砖+”国家政府官员、企业高管、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规划。同时,建立人才培养专家资源库,逐步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金砖新工业革命领域人才培养资源供应链系统;聚焦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砖国家关注的重点专业领域,系统开发针对金砖及“金砖+”国家需求的多语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人才培训交流项目促进金砖及“金砖+”国家人才交流合作。结合以上哈工大在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拟申请实施哈工大金砖国家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建设金砖国家领袖精英培训基地。
三、实施方案
(一)实施金砖国家青年人才培养项目
1.培养目标
(1)紧密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数字化发展等新工业革命重点领域,探索可复制、可推广 的人才培养实施路径和模式,着力打造具有哈工大自身优势和特色的 高端人才培养标杆项目。
(2)通过学生联合培养、青年学者及博士后互访,稳固金砖国家学术交流制度。建立科研团队间的定期学术交流制度,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术研究团队;培养金砖国家数字政府领域人才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人才。
(3)深入推进学生互换/联合培养机制。金砖国家高校各学科、各团队之间形成良性学生联合培养机制,促进各学科、各团队之间的技术融合,有效地提升各团队间国际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利用哈工大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秘书处机制,推进学生交换和联合培养,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培养一批基础扎实、实验技能强的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和学科交叉人才。
(4)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领军人才。瞄准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项目和国际前沿热点,在聚焦共同研究方向的同时,拓展思路,发展新的学术结合点,为国家“一带一路”、“北极”等战略培养一批优秀的领军人才。
(5)加强人才引进。积极发挥金砖国家大学教授和留学人员的作用,邀请金砖国家基础学科和工科专家学者来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工作。引进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促进相关科学技术发展,解决某些科研项目中的关键问题,培养一批航天航空及国防高技术人才。
2.培养模式
(1)创新点
以我国发展战略及“双一流”学科建设人才需求,作为人才联合培养的指导方针,在金砖国家良好国际合作环境背景下,基于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在基础学科以及工科领域的深厚底蕴,以金砖国家若干重点大学的重点优势学科为基础,开展各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联合培养,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团队,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领军人才。
(2)合作模式
1)教学资源整合共享。依托和金砖国家高校中外双方的合作研究基础,整合两校教学资源,参与哈工大中俄联合校园(国际校区)内涵建设,在双边课程的共享共选基础上,利用双方学科团队的资源建设试点课程,实现平台设备教师等教学资源的合理共享,实现教学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收益最大化,形成国际一流的相关交叉学科。
2)对于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行双导师负责制。其中,在中国培养阶段,由中方导师担任正导师,外方导师担任副导师;在外方培养阶段,由外方大学培养方案确定导师责任。为有利于博士生全面培养,对于交叉研究方向成立博士生联合培养指导小组,对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和博士学位论文中的重要学术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3)针对不同的留学身份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在硕士/博士一年级或二年级派往金砖及“金砖+”国家学习基础知识、语言,训练实验技能;对于博士后,主要针对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尤其是我校“大科学工程”等面临的重大课题,通过人才联合培养,重点解决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对于访问学者,则重点开展合作研究新方向开拓、研究生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学习和交流。
(3)课程设计
联合培养模式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保持老传统、开拓新方向”为基本原则,从培养人才的需要出发,设计了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论文工作和学术交流等培养环节。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基础性,又体现宽广性和实用性,增设一些基础课程、反映学科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专题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4)培养模式
可在金砖国家高校范围内开展2+2、3+1本科双学位或3+2本硕双学位等不同形式联合培养模式。以联合培养、交换生、参加国际会议等形式把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融合贯通在一起。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可以通过双方联合培养、开展合作研究、参加国际会议等模式进行。根据我校优势学科,举办不同主题、特色鲜明的国际暑期学校,课程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学术讲座、小组讨论、实践体验活动。分别联合各自领域国际知名高校的知名教授,讲授专业前沿知识,与来自金砖及“金砖+”国家的优秀学生探究学术前沿问题,在专业热门领域进行探讨交流、合作创新,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二)建设金砖国家人才实训基地
1.基地建设目标
通过开设相关师生选修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国际关系学者,结合当前国际学术前沿热点,开展金砖及“金砖+”国家前沿知识学习等课程,从不同维度讲授相关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围绕金砖及“金砖+”国家关注的议题开展线上或线下人才培训和交流活动, 为金砖及“金砖+” 国家合作发展储备更多优秀人才,为推动金砖及“金砖+”国家 规模化培训新工业革命人才奠定基础,为金砖国家各级政府和企业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
2.基地培养模式
(1)与金砖及“金砖+”国家的地方培训机构合作,设立中外技能培训中心,对接当地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求,为一带一路及金砖国家建设培养国际化、综合素质高的精英人才;依托跨文化交际学科的优势,在学生和教师层面开展多项跨文化能力培训,奠定技能人才培养基础,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化、规模化。
(2)开展国际竞赛及联赛等活动,建立“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论坛”等机制化平台,引领技能培训、认证、人才交流与流动工作。建立技能发展大数据平台,在一带一路及金砖国家实现远程在线技能技术培训、认证、竞赛、人才交流与流动。
(3)聚焦“数字时代”金砖国家人才需要,整合“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研究面向金砖及“金砖+”国家政府官员、企业高管、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规划。根据不同学科特色,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聚焦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砖国家关注的重点专业领域,系统开发针对金砖及“金砖+”国家需求的多语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人才培训交流项目。
(4)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培训实习、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及领军企业交流、参与展会和论坛等活动,拓展国际视野。建立人才培养专家资源库,逐步建立多主体参与的金砖新工业革命领域人才培养资源。
3.基地实训内容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金砖及“金砖+”国家政府官员执政能力提升培训班。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面向新工业革命重点领域,从政策、经济、社会、人文和安全等五个模块安排培训课程,着力从把握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社会治理提升、文化交流发展、国家安全稳定等方面加强执政能力提升。采用“模块课程+精品课程+推荐课程”的方式自由组合课程。
(2)金砖及“金砖+”国家智能制造及机器人行业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围绕金砖及“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通过理论阐述—案例分析—结构化研讨—实践考察—网络交流的先进教育模式,紧密结合智能制造技术升级、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工厂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智能制造装备创新等行业热点、重点方向,辅以企业经营管理、财税规划、投融资实务等企业核心运营模块,根据学员实际需求定制课程,提供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实现最佳学习效果。
(3)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发展高级研修项目。围绕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数字化转型等核心问题进行系统培训。
(4)高校人工智能领域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围绕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教法及实习实训进行全方位提升。
(5)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三个职业等级系统培训。
(6)碳排放管理员职业技能培育项目。碳排放检测、核算、核查、交易、咨询等相关专业知识。
四、实施基础
1.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引领对俄教育合作
自2011年以来,在国家“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航天合作分委会”工作机制的支持和培育下,哈工大牵头成立的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简称“阿斯图”)始终致力于两国重点工科大学的合作交流,尤其是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先进材料、土木交通、智慧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生态环境、极地研究等重点前沿领域。截至目前,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共吸引中俄双方75所高校加盟,现有在校生逾198万,先后举办大型人文科技交流活动83场,近10万余名中俄师生从中获益,中俄院校双向互派规模累计5000余人。
联盟于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成为黑龙江省“中国-俄罗斯博览会”教育科技重点交流平台,通过阿斯图年会大学校长论坛、中俄青年创新大赛、地区交流日、双边学术研讨会、国际产学研用会议、阿斯图大学科技创新交流计划启动等平台加快中俄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学校连续举办四届“中乌科技论坛”和两次举办“中俄科技论坛”,搭建了一个以学术交流为载体、科研合作精准对接的开放平台。2021年6月,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哈尔滨)期间,会议秘书处落户哈工大,进一步务实推进我国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极地科学与技术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
2.“一带一路”智库助力区域发展建设
为服务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人才培养, 2018年5月,我校发起成立“一带一路”人才战略智库。依托“一带一路”智库国际留学生硕士项目、“一带一路”智库网络发展国际研讨会以及“一带一路”人才战略问题研究项目等,建立集人才战略研究、人才培养、高层建言为一体的,融合中东欧各国、蒙古、俄罗斯和我国高校学者、相关领域专家的专业智库。智库秉持“凝聚力量,共话未来”之使命,为“一带一路”发展做好人才调研、人才规划,凝聚人才、培养人才。
针对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前端信息缺乏、失真等问题,将“一带一路”智库建设与创新留学生培养方式相结合,发挥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资源集中的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本国的高水平咨询及智库人才。目前,“一带一路”智库国际留学生项目已招收近百名学生,分别来自于俄罗斯、乌克兰、蒙古、印度、柬埔寨、泰国、阿富汗、孟加拉、尼泊尔、加纳、利比里亚、蒙古、泰国、印度尼西亚等金砖及“金砖+”国家,国别数量进一步扩大。通过几届学生的培养,逐步完善了一套包括基础理论支持平台、咨询分析能力平台、政策解读能力平台、战略规划能力平台的课程体系。
3.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依托学校教育部国际组织青年人才培训基地,学校织举办三期国际组织人才线上培训营,哈工大一校三区、哈工程、东北林大、东北农大、哈师大、黑大、哈理工7所学校的300余名学员参加。连续三年举办“哈尔滨档案——城市历史与文化对话”国际暑期夏令营,共有来自墨尔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哈工大一校三区的100余位同学参加该夏令营,学习跨文化交际,体验跨文化交流的魅力。
依托欧盟伊拉斯谟计划项目“RICH-Ed”,开展了3次教师培训。面向外语教师开展“跨文化学习:语言、身份与跨文化交往中的权势关系”的培训,来自黑龙江省内13所高校44名外语教师参加了培训。面向哈工大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开办了两期“哈工大跨文化素养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研修班”,以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化建设的融合为视角,给行政管理人员带来与自身工作学习相关的新体验和新思考。
组织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教师进修课程,开展计算机教育体系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IT人才培养、综合教学信息管理及服务系统建设、远程教育技术及方法的创新、教学资源的数字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培训。与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开展《人工智能在专家系统应用》共建课程项目,进行人工智能系列课程的开发,形成从算法到软件再到硬件实现的人工智能全方位的教学及科研实践合作。与南非大学在科研领域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南非科学院院士Bhekie Mamba与我校教授的合作交流,已开展南非大学的教职工及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南非大学在分离膜及水处理领域的科研技术水平,双方已合作发表系列中科院1区论文。双方有意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及双边交流合作研究。学校来华留学工作紧跟国家战略步伐,质量和层次稳步提高。特别是依托对俄交流的优势,充分利用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阿斯图)的资源,俄罗斯生源及录取情况良好,2021年,共有382名俄罗斯留学生在校学习,其中学位留学生283人,教育部中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成效初显。金砖及“金砖+”留学生总数较少,有较大合作空间,金砖及“金砖+”国家的整体合作潜力仍有待进一步释放。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这为金砖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高校是金砖国家教育合作的主要载体,高等教育全球化为金砖国家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展望未来,哈工大将积极寻求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改革和建设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金砖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未来可期!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8号楼9层,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领事馆路1号银领中心A栋9层
brics@cietc.org.cn
010-68207921
友情链接: 绿色金砖公共服务平台 金砖国家工业创新大赛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
指导单位:金砖创新基地理事会、金砖创新基地战略咨询委员会 主办单位:金砖创新基地产业创新联盟人才工作委员会(筹) © Copyright 金砖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平台 丨 京ICP备18024888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