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2-08-29 15:50:09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是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扎根西部、献身国防的建设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育领军人才,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铸国之重器,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担时代大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书写了新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第一”,为武器装备研制、国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控和西部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是连续两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重大贡献奖”的唯一高校。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电、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和人文社科学科群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三航”特色优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鼓励专注教书育人、潜心研究学问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发展。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瞄准西部大开发、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发展机遇,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源头,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模式”。构建了以欧洲为重心、拓展俄乌、辐射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合作网络,在助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学校先后与300余所海外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亲密合作关系,学校拥有14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包括9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1个国家级引智引才示范基地。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80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被学校授予名誉教授等荣誉学衔,其中11位外国专家荣获“国家友谊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居工信部及陕西高校首位。学校发起成立了中澳工科大学联盟和“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等多边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学校积极拓展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合作成立航天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与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合作成立“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培训中心。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展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自1995年以来持续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经过近三十年的积累,实现了技术原理、成形工艺、生产装备及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的重要突破,形成了包括材料、工艺、装备和应用技术在内的完整的技术体系,累计面向金属增材制造领域培养硕士及博士超过二百名,有力支撑了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在我国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在前期开设“增材制造”辅修专业以及正在申报的“增材制造工程”专业的基础上,西北工业大学已建立起完整的增材制造原理、工艺、装备、应用案例课程体系;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创立了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双方持续就技术开发、装备研发以及市场推广开展合作,在面向行业及高端技术人才的培训方面具有良好的师资力量配备和软硬件条件。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坚持以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引领型”计算机人才和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学科为目标,致力于将本学科打造成为计算机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科研基地,支持“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西部地区第一个、西北地区唯一的计算机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分别位于A-和B+。软科最新排名全国第九,进入国际ESI学科排名前1.6‰。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43人,包括教授37人,副教授93人,其它职称教师13人。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4个本科专业。编著出版我国第一部《人工智能导论》和《数字图像处理》教材。建成3个省级教学团队,以及《操作系统》等6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近五年来,学院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建成6个国家级平台和10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项目等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学科注重协同创新和融合,形成了智能计算架构及系统芯片、人机物融合智能计算、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智能感知与媒体计算、系统测控仿真与信息存储、复杂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与智能决策等特色与优势学科方向。另外,计算机学院的程序设计基础(英语)课程是理工科公共基础课,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其他计算机课程和一些创新实验、科技竞赛等实践活动的必修课。本课程讲授重点介绍 C 语言的基础编程方法和高级编程技术等。服务于“一带一路”国际学生、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中的国际生源和国际化培养的中国学生:2009年,西工大全英文本科开始招生,生源从西安丝路起点到亚欧非。2013年“一带一路”的倡议为课程明确了新目标、新方向。2019研发服务留学生的教学平台,实现规模化在线训练与在线实验。2020年作为全国首批全英文在线课程上线中国大学 MOOC,学堂在线双国际平台。2021 年获省级一流线上本科课程。一直以来,程序设计基础(英语)课程基于“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战略需求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瞄准 从西安丝路起点到亚非拉“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国际学生生源,服务国际化教育 的总体目标,构建全英文授课体系,实现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贯通培养模式,营造浓厚的国际化教育环境。把金砖创新基地打造成更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平台。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学院已获批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交流基地,1个国家级“111”创新引智基地,1个省级“111”创新引智基地。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特文特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机构以及知名学者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除此之外,在2021年,学院牵头成立了“一带一路”智能物联网国际合作联盟,基于在“智能物联网”方向的重要基础和国际影响,与“一带一路”国家在相关领域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人员互访、学术交流、人才联培、科研合作、平台共建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智能物联网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培养掌握新型计算范式、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计算机人才,协同促进智能物联网的产业落地应用。当前已有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9所国内外高校、实验室加入。
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与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欧洲法研究中心、比利时鲁汶大学投资法律研究中心、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商事法律研究中心、英国伦敦国王大学工程法和争议解决中心,形成了多学科的交流合作平台。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设有经济学系、法学系、公共管理系,应用经济学、法学和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防经济、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和公共经济管理等12个二级学科方向。长期关注国际关系走向,追踪热点、难点,以研究全球治理下的能源国际贸易、投资合作为重心,在“一带一路”国别合作中涉及到货物、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争端解决等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自然基金多项,研究领域包括能源宪章与油气管道对接问题、智慧能源政策的比较研究等,发表论文近30余篇,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中亚研究所开展合作、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中亚合作交流平台,为中国在中亚开展能源合作的企业提供服务。通过智慧能源等项目合作平台,掌握丝绸之路沿线对能源合作中动态,分析研判能源合作的走向与政策需求,发布丝绸之路经济带智库成果,为我国在与欧洲经济联盟、俄罗斯、中亚等国家与地区的能源合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联盟合作平台中与合作单位长期互相沟通交流,联合研究方向,申请和开展共同的课题进行研究。同时双方也将积极开展,应用和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法律问题、全球治理理论体系、全球治理公共管理政策问题和国际区域经济研究项目,争取生成高水平合作的学术成果。与此同时建立友好和包容的研究环境,提供高质量设施和维护符合国际标准的研究基础设施的研究环境。在国际人才培训方面,为高度战略性的社会科学领域的年轻研究人员提供最先进的培训,以相应的研究项目为基础,为“一带一路”研究人员提供机会,以便于在正式研究课题的过程之前提高他们的研究技能。除此之外,接受培训学员将加入既定的研究团队,并提前规划他们的职业前景。同时,建立双方将在之后的合作过程中建立由双方高水平研究人员组成的学术团队,并招募其他国家的学者在联合实验室进行长期和(或)短期工作,建立访问学者的系统,保持一定规模的国际流动研究人员,同时根据联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项目招募高水平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形成高水平学术研究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前期国际合作过程中,为开展金砖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2019年5月11日,由西北工业大学牵头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联盟由陕西省文物局为指导单位,联盟成员所属国家包括中国、阿塞拜疆、波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西班牙、蒙古、斯洛伐克、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意大利、英国、匈牙利、希腊等国,理事单位包括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历史与文化遗产研究所、蒙古国家博物馆、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波兰华沙理工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匈牙利厄特沃什罗兰大学、斯洛伐克科学院、美国东北大学等十余个国外机构以及国内高校、博物馆、科研院所40 余家,联盟搭建了广泛的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平台。自2015 年开始,联盟连续主办了五届文化遗产交叉学科高端论坛和两届“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学术研讨会,累计海内外900 余名学者参会。协办了中亚五国“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报与管理培训班”,来自中亚五国和国内文物工作者40 余人在西北工业大学参加“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报与管理培训班”培训,该培训得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同时,西北工业大学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保技术职业教育培训的教学点,双方在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建设,并积极参与亚洲文化遗产青年大使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文化遗产领域培训项目,西工大文化遗产相关交叉学科建设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显现。在师资力量方面,学校文化遗产学科师资力量充实,其中包括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陕西省“三秦学者”1名、陕西省青年“千人计划”1名、教授/研究员9名、副教授/副研究员6名、其他专职教师7人,文物保护专业技师6名,另聘请国内外15名知名学者为顾问教授、讲座教授或文化艺术大师。在传统壁画保护技术、美育传承教育研究、艺术设计创新研究以及文化研究与传播等四个方向建立了学科带头人领衔、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在平台建设方面,学校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为培训项目实施提供了设备、场地和平台保障。目前,西北工业大学拥有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传统壁画艺术传承基地”,西北工业大学建有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中心、壁画材料与工艺研究室、壁画保护修复实验室、文物保护研究专业实验室等多个校级平台,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条件支持。学校在举办考古与文化遗产领域培训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①西北工业大学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面向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一线科研人员和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在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举办“文物保护技术与实践专题培训”,全面推进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与发展,并有效提高文化遗产研究和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人员的综合水平;②“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共同举办“PIE遥感与地理信息一体化软件”培训及“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空间考古”竞赛,服务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激发APSCO成员国的大学生和青年学者探索空间技术应用新领域的热情,并为参赛者提供了空间知识交流学习和应用的机会,鼓励参赛选手利用对地观测空间大数据,探索地球科学、数据、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合作;③“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协办“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报与管理培训班”,来自中亚五国和国内文物工作者40 余人在西北工业大学参加本次培训,得到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
西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依托学校的学科特色和办学优势,通过线下面授、线上直播和视频录播等形式面向全国开展各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干部教育培训300余期,累计培训学员2.5万余人次,积累了一定的非学历培训工作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训工作体系。
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实践训练中心,是学校最大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也是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常务理事单位,西北地区高校工程训练研究会理事长单位。中心是学校重要的一线教学单位,现有面积达15000多平方米,设备总资产达2800余万元,专门用于开展双创教育所需创客空间、创新基地用途。中心积极与学院共建创新基地。现已建成建立了“创客空间”“大学生节能汽车创新实践基地”“国际化创新实践基地”“机器人教学创新基地”“擂台机器人基地”,与机电学院共建“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微/纳米‘小精灵’创新实践基地”,与航天学院共建“实验火箭联合创新基地”,与力学与土建筑学院联合成立“建筑工程创新创意工坊”等9个基地。每年接收超过1000人次本科生来中心开展双创活动。2019年,在学校教发中心的支持下,获首批教发分中心建设单位,已完成教学硬件环境建设,并开展了实际教学。中心设有机器人、无人机与航模、VR虚拟仿真、3D打印、逆向工程、电子测量、PCB设计、SMT贴片技术、精密雕铣、激光加工、焊接机器人等多个先进技术实验室,以及数控车工、加工中心、普通车工、普通铣工、钳工、机械装配、热处理、铸造、锻造等传统加工实训车间,此外还设有RobotMaster机甲大师、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等竞赛创新基地,均可作为培养金砖人才工程文化、了解先进科技的实践平台。中心秉承着培养能力全面、敢于创新、善于交流的人才的目的,以西工大的三航特色为基础,以机械、电子、软件为基本内容,基于兴趣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采用教师授课、小组讨论、自行制作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系统掌握从机械设计到电子控制再到软件开发的全部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提高团队写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课程包括激光雕刻、3D打印、机器人制作、无人机装配应用和人工智能课程等内容。
西北工业大学广泛开展和推动微小卫星技术国际合作,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力。与中国宇航学会牵头发起“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该机构是国际航天领域的高校、科研机构、学术组织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非营利性组织,秘书处设在西北工业大学。联盟将搭建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动联盟成员间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深入合作,牵引了22个国家和地区74个成员单位,形成了很强的国际辐射效应和国际影响力,其中,埃及开罗大学、军事技术学院作为成员单位,积极参加联盟各项活动,与西北工业大学在微小卫星技术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长期以来西北工业大学高度重视围绕小卫星技术的国际交流活动,与欧洲知名高校共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QB50项目,该项目通过利用50颗立方卫星来研究低层大气(90-320km)在不同时空情况下的关键参数。西北工业大学作为QB50计划亚洲区总协调单位,负责国内高校发射许可申请、出口手续办理和无线电频率协调。此外,西北工业大学面向“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法国INSA大学联盟等举办了微小卫星大会、微小卫星创新比赛、微小卫星国际学术研讨会、微小卫星技术暑期夏令营(培训班)等各项技术交流活动数十次,为近200名国外学生进行了微小卫星研制与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在航天科技交流合作,航天教育培训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西北工业大学在微小卫星技术方面拥有一支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自2016年以来,依托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2个国家级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微小卫星技术教师团队先后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卫星、“行云试验一号”卫星、欧盟QB50计划“翱翔一号”卫星、中国青少年科普卫星工程“太原号”等四颗立方星,目前还承担了由科工局批复立项、澳门特区和内地联合研制的卫星型号工程“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研制与地面系统建设任务。西北工业大学微小卫星技术教师团队为“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大学生微小卫星技术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科技创新基地是教育部国家级航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地是在60多年历史的西北工业大学航模队基础上于2003年成立,是一支拥有专业化、系统化的航空创新研发团队,无论在规模、层次、技术上都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基地由“飞豹”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担任总顾问,航空学院、无人机所多名专家、教授进行指导。代表西北工业大学参加国内外各大飞行器设计赛事,历年来在这些赛事中摘金夺银。同时进行各种科技创新的研究与无人机的设计,在实践教学育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贡献。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将立德树人融入学生思政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在教学和研究生培养中,坚持以本为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通过高水平竞赛衍生出项目式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基地项目依托现今主流航空学科研究热点,以人才培养为导向、以竞赛为依托、以成果为检验标准的模式开设了多门课程,课程主要讲授在飞行器总体设计基础上,根据实际的飞行任务需求创新设计新型飞行器,并通过实践手段针对该飞行器的设计、制图、制作、集成安装、调试、飞行前准备、飞行操纵技术、试飞、评价、改进等环节完成该项目。通过项目式教学,按照相应技术或任务组成学生团队,增强学生的团队的分工、合作能力以及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基地一直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建立了赛教结合的教学体系,搭建了以高水平科研成果和专业最新动态为核心内容的环境建设,开展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改革。基地成立以来,创新基地的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国内知名的“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航工业杯无人机大赛”、“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等;国际上代表性强的“国际军事无人系统大赛”、“世界大学生载重飞机设计挑战赛”、“世界新概念飞行器设计大赛”等。以上竞赛具有种类的多样性、前瞻性、广泛性、创造性、竞争性等特点。立足学生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突出科学探究,开展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丰富的创新比赛让指导教师和同学们积攒下足够的经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分析设计、学以致用的能力和精神,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也成为全校最具特色和最受欢迎的基地。结合国内外航空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如MIT航空工程、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学院的航空工程以及国内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工程、北航等),构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航空创新通识教学理念,形成“专业基础—学科核心—专业拓展—实践引领”的培养体系,强化价值塑造和国际化视野,培育符合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人才培养目标的领军人才。
西北工业大学自2016年起开设来华留学生预科培养项目,其中商科方向的留学生在数量、培养质量等方面均表现优异,不少学生进入国内知名大学的商科类专业修读学位,并在毕业后积极从事相关专业。有多个学院开设来华留学生商科类专业,专项培养兼备专业能力与跨文化能力的来华留学生。其中管理学院面向来华留学生开设市场营销(跨境电商方向)、工商管理等本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博专业。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公共管理、应用经济等硕博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2019学年开设了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拥有一批专业的教师队伍,具有丰富的留学生教学与培养经验。部分中文授课专业能够与中国学生同堂授课,有浓厚的中外交流与互学的氛围,有利于留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快速提升。
西北工业大学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图学教学团队长期从事工程图学、CAD开发、计算机图形学、机器视觉等方向的教研工作。现有国家级精品课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校级一流课程1门。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9项,主持欧盟Erasmus+CBHE计划项目2项,同时与美国田纳西大学空间研究院、匈牙利佩奇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澳大利亚拉卓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8号楼9层,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领事馆路1号银领中心A栋9层
brics@cietc.org.cn
010-68207921
友情链接: 绿色金砖公共服务平台 金砖国家工业创新大赛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
指导单位:金砖创新基地理事会、金砖创新基地战略咨询委员会 主办单位:金砖创新基地产业创新联盟人才工作委员会(筹) © Copyright 金砖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平台 丨 京ICP备18024888号-12